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,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,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,一本视频在线精品

<strike id="hv4hj"></strike>

  • <center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center>
    
    
      <output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output>

      王喜成:臨汾最后一位步班郵遞員

      2015-11-11 09:55:55 來源:臨汾新聞網(wǎng)   瀏覽次數(shù):

          臨汾新聞網(wǎng)訊 38年,從“小王”到“老王”;38年,甘當村民“生活助理”;38年,他認為做了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應該做的事。1977年侯馬風雷郵政所成立,23歲的王喜成被招為投遞員,負責海拔1055米的紫金山上馬家山、李家山、成家山、狄家山四個山頭村莊的投遞任務,每次都要步行50多里山路,一年100多個來回,王喜成重復了38年,總行程超過17萬多公里。如今,他已是臨汾境內的最后一位步班郵遞員,盡管每月才拿600元工資,但他依然無怨無悔,他只告訴記者:“我是共產(chǎn)黨員,再說我要是不干了,可能就沒人干了?!?/p>

          村民的“信息源”

          10月19日下午,跟著王喜成的腳步,記者從紫金山腳下步行約4公里左右才依稀看到了一處村莊,他告訴記者,這只是第一個村莊:“你看對面那座山,看到那幾孔窯洞了嗎?那就是下一站成家山?!庇浾吡私獾剑跸渤杉揖妥≡隈R家山村,當年也因為馬家山村處在其他三個村子的中間,折中候選,才從該村挑投遞員,村里人推舉他去,沒想到這一干就是38年。那一年王喜成23歲,歲月流逝,如今的他也由青年小伙兒變成了年近六旬的白發(fā)老頭。

          因地理位置影響,山上的電視只能收看到一兩個頻道,村民了解外面的信息和相關的農(nóng)業(yè)政策主要是通過看報紙,村民訂閱了有22份報紙,主要有《山西日報》《山西農(nóng)民報》和《臨汾日報》等,所以他現(xiàn)在主要是為村民送報紙。由于山路條件所限,王喜成每兩天投遞一趟。每次都是步    行1個半小時下山,從風雷郵政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郵件,再背著郵件上山,然后以馬家山為中心,向西到李家山,折回向東到成家山、狄家山,最后原路返回。這就是老王的投遞全程,25公里,需要步行8個多小時。

          2005年,侯馬市出臺了對三山實行扶貧搬遷的政策,通過投親靠友的方式實行扶貧搬遷,大部分年輕人都下山居住。但由于村民的土地都還在山上需要耕種,加之對故土的留戀之情,大多數(shù)老人還是選擇留守山上。通過搬遷,4個村子加起來只剩下40戶人家。因為所投遞的郵件和報紙實在少得可憐,所以他在得到客戶的許可后,每兩天才投遞一次。

          幾十年間,從來沒有村民要求王喜成按時按點送報紙,王喜成自己也從不放棄,哪怕數(shù)十里山路只為一封書信,他也照送不誤,從不耽擱。2002年由安徽省碭山縣給程家山村的郭光元發(fā)來緊急電報,內容是:“父親病危,速回”,當王喜成拿上電報時已經(jīng)是晚上9點,他毫不猶豫,摸著黑連夜送去加急電報,當收報人接到電報后,緊緊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說:“天這么黑,你還連夜送來電報,我實在是太感謝你了?!?/p>

          默默的“苦行僧”

          紫金山的行程有些孤單,一路上難見個人影。四周除了高山便是深溝,它們與王喜成一樣孤獨。再看眼前的老王,低著頭、駝著背,矮小的身影在山間晃動,像一個默默獨行的“苦行僧”。只有他一身綠色的制服和挎在身上印著“中國郵政”四個字的郵包,成了這山間鮮亮的顏色。

          跟著王喜成行走在半山腰上,突然前面掉下一大塊碎石,記者同王喜成花費了很長時間才將這塊碎石挪到路邊,他告訴記者:“一個來回就掉下這么多石頭,剛才下山時都沒有,因為每次我都會將沿途的碎石挪到路邊?!庇捎谏缴先松?,路不好鋪,很長的時間里,沿途一路只有他一個人從山的這頭走到山的那頭,無論是烈日當空的夏天,還是寒風刺骨的冬天,年復一年,日復一日,從未間斷。遇上晴天還好,一旦碰上下雨天山上的道路就十分的難走。前面的路越來越窄,在去往成家山的一段路上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這段路只有雙腳并排的寬度,下面是四五丈深的山溝,王喜成一邊提醒大家要小心,一邊告訴記者:“前段時間一位朋友上山走這段路,不小心一只腳滑了下去,多虧我一把抓住了他?!?/p>

          2008年8月的一天,在王喜成前往李家山送報紙、信件的時候,剛出門時還是晴空萬里,但在行至半路時天氣突變,頓時烏云密布,狂風大作,雷電交加,頃刻間下起了傾盆大雨。當時前不著村后不著店,在山上找個躲雨的地方都沒有,一路上行走的都是泥濘的小路,還要躲避可能掉落的飛石,他硬是冒雨堅持把報紙、信件送到了李家山,回到家時全身的衣服已經(jīng)濕透,還沾滿了污泥。

          大小家的“生活助理”

          因為路程太遠,所以在投遞的工作日里,王喜成需要不停地走才可以走完全程。中午餓了,就吃個饅頭,然后邊吃邊投遞,吃完也就把本村的投遞工作完成了。王喜成除了堅持做投遞工作外,還一直是村民們信賴的、稱職的“生活助理”。老人們不便下山,便將購買生活必需品等事務也委托給王喜成,購買的物品包括藥品、油鹽醋、洗衣粉等。

          前些年沒有其他通訊工具,只能通信往來,加上山上村民外來戶居多,所以信件特別繁多,到年關也有許多匯款單、包裹,這些是村民最貴重的東西,所以即使是一封信也必須親自送到村民手上。幾十年來,即使在實施搬遷之前,4個山頭142戶人家,老王那雙帶著泥土的腳步踏進過每一家的門檻,誰家?guī)卓谌?、大人叫啥、孩子叫啥、歲數(shù)多大、哪里有親戚,他都一清二楚。老王說,走的路多了鞋也就穿得多了,最愛穿的布鞋一年也要穿破十幾雙。

          為了與山下聯(lián)系方便,8年前王喜成花300多元錢買了一部手機,也成了他另外一種為山民“通郵”的方式,村里老人和他們山下的子女、包括他們的親戚都知道他的號碼,盡管山上信號時有時無,盡管他的手機損壞得已不好使用,盡管撥通一次要費好大的工夫,但他們通過老王相互通個信,方便多了。

          “現(xiàn)在每天投遞時間到了中午,我都會回家去給妻子做飯,吃飯完再繼續(xù)投遞。”到王喜成的家里時已經(jīng)是下午4點多,他邊拿起廚具做飯邊告訴記者,由于中午在山下辦事沒來的及給妻子做飯。2008年5月,老伴因高血壓引發(fā)腦出血住院治療,雖然得到了及時救治,但出院后還是落下了后遺癥,造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。為了讓老伴能生活的好一些,減輕她的負擔,每天做飯、干家務也都由他來負責。

          太陽落下了山頭,記者的采訪也結束了,盡管只走了王喜成每次投遞路程的三分之一,但已經(jīng)感覺到腳底發(fā)燙。王喜成告訴記者:“這座山我走了61年,有了感情,給鄉(xiāng)親送報送了一輩子,一天不送心里就會空落落的難受,所以我還得堅持?!?/p>

          記者 楊琦


           

      責任編輯:秦芳媛

      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日報晚報版、臨汾新聞網(wǎng)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

      相關閱讀

        本文暫無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