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,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,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,一本视频在线精品

<strike id="hv4hj"></strike>

  • <center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center>
    
    
      <output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output>

      恪盡職守 情系民生

      2012-06-13 08:34:00 來源:臨汾新聞網(wǎng)   瀏覽次數(shù):


      “農村干工作,喊破嗓子,不如干出樣子?!狈队衿揭恢庇眠@句話提醒著自己。蒲縣黑龍關鎮(zhèn)黑龍關村為土石山區(qū),部分山坡土地貧瘠,黃砂土裸露。起初,道路坑洼不平,每逢雨雪天,道路泥濘難行,村民種植的農作物難以運輸出村銷售,道路問題成了村民發(fā)家致富的“攔路虎”。1980年,范玉平上任后,廣泛動員群眾,帶頭撲在工地上。施工期間,他和鄉(xiāng)村干部群眾同吃、同住、同勞動,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,才完成了村街道建設工程,一改群眾出行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的狀況。
      路通了,群眾的心順了,可生活水平依然無法提高,發(fā)展產業(yè)的難題再次擺在了范玉平的面前。他開始探求一條農民致富的新路子,由全村黨員干部組建起了一個“黨群互助班”,他時常帶領全村的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和市場經(jīng)濟知識,圍繞農村產業(yè)結構調整,四處取經(jīng),學習種植經(jīng)驗、養(yǎng)殖知識和農副產品加工技術,極大地提高了黨員干部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。農忙時,“互助班”相互協(xié)助,共同勞動,完成生產任務;農閑時,“互助班”協(xié)調溝通,帶領群眾發(fā)展三產,增加收入;生產生活中,“互助班”在技術、資金、信息上加強溝通交流合作,取長補短、互幫互助、共謀發(fā)展。黑龍關村開始走上了轉型發(fā)展的新路子,先后建成萬只養(yǎng)雞示范基地1座、蔬菜大棚基地1個,投資200余萬元平整土地300多畝。
      通過這兩件事,范玉平看見了曙光:只要群眾的問題得到了解決,群眾的思想就會跟支部、村委一條心。他把“誠心為民,民必理解;真心為民,民必擁護”這句話當做準則,牢記宗旨,堅持走田間、進家門,傾聽農民訴說,關心群眾疾苦,對與來訪群眾總是一張笑臉、一杯熱茶;對群眾反映的問題,聽在耳里、記在心上;對群眾的合理訴求,總是積極協(xié)調,想方設法幫助解決;對個別群眾提出的無理要求,堅持曉之以理、動之以情,耐心細致地解釋疏導……
      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。在第八屆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后,范玉平一肩“挑”起了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兩個重要職務。他充分發(fā)揮黨支部的先鋒模范作用,抓經(jīng)濟促發(fā)展,帶領村“兩委”干部和廣大村民通過項目傾斜、企業(yè)扶持、百姓投勞等方式,陸續(xù)投入730萬元,充實辦公設施和電教設備、新建3座文化廣場和通村橋、修筑護田防水壩1200多米、防洪壩1000余米、硬化村級巷道7萬多平方米、新建108套村民住房,解決了黑龍關村眾多拆遷戶、危房戶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,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環(huán)境。
      現(xiàn)在,范玉平正帶領全村父老鄉(xiāng)親熱火朝天地投身新農村建設,為建設富裕和諧的黑龍關新農村再添磚瓦。

      記者 段小婷

        【責任編輯: 劉靜】

           

      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(wǎng)編輯

      上一篇: 碧血丹心鑄警魂

       

      下一篇: 用青春書寫精彩人生

      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日報晚報版、臨汾新聞網(wǎng)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