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,永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,中文字幕无线码中文字幕,一本视频在线精品

<strike id="hv4hj"></strike>

  • <center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center>
    
    
      <output id="hv4hj"><ol id="hv4hj"></ol></output>

      永不消褪的軍人本色

      2014-07-31 08:27:55 來源:臨汾新聞網(wǎng)   瀏覽次數(shù):

      編者按

      在戰(zhàn)爭年代中,他們沖鋒在前,用鮮血和生命捍衛(wèi)祖國;在和平歲月里,他們吃苦在前,為祖國的現(xiàn)代化進程保駕護航。他們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,他們是祖國的堅實脊梁和忠實后盾……在“八一”建軍節(jié)來臨之際,本報記者分赴各地,對部分現(xiàn)役、退伍軍人以及一些即將踏入軍營的“準軍人”進行了采訪,與廣大讀者分享他們的點點滴滴,并向這些新時期最可愛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。

       

      曾經(jīng)的他們,一身戎裝,血氣方剛。然而,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,伴隨著軍裝的脫落,當初的歡笑和淚水成為了永久的記憶。

      如今,他們或年華老去,或如日方升,雖然身份轉變,但軍人本色還在,投入新的人生戰(zhàn)場,他們繼續(xù)發(fā)光發(fā)熱,用軍人的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譜寫著新的人生篇章。

      王新民:“老有所樂,老有所為” 68歲的王新民至今記得,1966年元月,在悶罐車巨大的哐當聲中,經(jīng)歷七天七夜的長途跋涉,他們終于落地新疆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試驗訓練基地——中國核試驗基地。從此,“戈壁灘”、“氫彈”、“導彈”這些詞與他的人生交匯在一起。

      “從臨汾出發(fā)前,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當兵,隱約感覺在往北走。到達新疆后,得知自己到了核試驗基地,心里說不出的激動。1964年10月16日,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,這里是多少年輕人夢寐以求 的地方啊?!蓖跣旅竦脑捳Z間滿是自豪。因為是連隊里文化水平最高的,當兵第二年他就轉入基地后勤部干部科做了文書,直至1978年轉業(yè)回到臨汾,“我們那時候當兵的意愿簡單純粹,就是提高警惕、保衛(wèi)祖國?!薄案瓯跒┥铣3oL沙呼嘯,冬天少雪、夏天少雨,物資貧乏,很少吃得上青菜,喝的水又苦又咸。就是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,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次導彈核試驗成功,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。”對于那段光輝歲月,王新民記憶精準。

      “那段日子是我人生最艱苦卻又最輝煌、最難忘的時期,永遠回不去了?!崩先怂樗槟畹?。

      轉業(yè)后的王新民先后在地委組織部和地區(qū)科委(現(xiàn)科技局)工作,直至退休。由于耐不住清閑,2012年,王新民牽頭組織一些退休干部、職工和老人成立“老齡志愿服務隊”,開始參加社會公益活動,內(nèi)容涉及老年人幫扶、法律咨詢、民事調(diào)解、交通秩序等方方面面。2013年,“老齡志愿服務隊”被國家老齡工作委員會授予“全國敬老文明號”榮譽稱號,并由原來的3支隊伍120人發(fā)展為現(xiàn)在的145支隊伍12274人。

      “老有所為,老有所樂,我把公益活動當做一件事業(yè)來做,不圖回報,也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人關注并支持老年公益活動。”王新民真誠期望。

      朱小紅:“當好農(nóng)民致富領頭人” 當兵三年,兩年入黨,曾在1991年年底至1994年年底在吉林通化第二炮兵某部服役的朱小紅現(xiàn)在是洪洞縣淹底鄉(xiāng)里開村黨支部書記。他的走馬上任完全是無心插柳。

      退伍后的朱小紅靠房地產(chǎn)生意起家,生意做得紅紅火火。2011年夏,朱小紅墊付300萬元為村里修起了戶戶通公路?!皼]多想,只想著自己富起來應該為鄉(xiāng)親們做點事,”對于自己當初的舉動,朱小紅簡單回答。同年11月選舉,朱小紅全票當選為里開村黨支部書記。

      上任當天,有個突出問題擺在朱小紅面前:村里沒有開會的場所。朱小紅與村委班子研究決定,當年冬天開始籌建文化活動中心。第二年夏,一個集黨員活動室、圖書室、健身室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落成。

      為全身心投入農(nóng)村發(fā)展事業(yè),2012年,朱小紅結束臨汾的生意,在里開村修建了一座大型無公害蛋雞養(yǎng)殖場,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(yè)問題,增加了農(nóng)民收入。2013年,他又籌資為村里打了7眼深井,2500多畝地全部鋪設水滴灌管網(wǎng),滿足全村農(nóng)業(yè)用水需求。此外,他還帶動起一部分無公害蛋雞散養(yǎng)戶,免費提供病害防治技術、銷路信息等。

      “五年前,我回通化看了看,部隊早已遷走,營盤還在,沒怎么變樣,閉上眼睛,以前的種種歷歷在目。這些年在外頭不管做的再好,總感覺是飄著的。回到家鄉(xiāng),能實實在在為鄉(xiāng)親做些事,踏實了。感謝軍旅生涯讓我學會感恩,懂得付出。”朱小紅 把他對那段綠色生涯的摯愛滿滿灑向了家鄉(xiāng)。

      耿斌:“真誠付出,收獲幸?!?/strong> 采訪耿斌時,記者聽他說的頻次最多的一個詞是“幸?!?。

      1992年12月,耿斌以22歲的“高齡”參軍入伍,成為新疆軍區(qū)吐魯番某部隊的一名偵察兵。他說能在這個年齡入伍,自己是幸福的。

      在部隊的三年,他學會了開車,修車,掌握了一技之長。

      1998年,他進入山西焦化集團汽運公司司機班,成為一名翻斗車司機。來回3公里的路程他一天能跑60趟,他說:“自己可以不聰明,但不可以不勤奮?!?000年,他進入山西焦化集團小車班,工作輕松了,但他依然用軍人的作風嚴格要求自己,坐姿得體、早睡早起,每天提前一個小時上班擦洗車輛。

      去年6月,剛成立不久的山西焦煤集團飛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人手短缺,耿斌臨危受命,被緊急調(diào)往山焦飛虹公司。由于項目工期緊,任務重,耿斌很少有時間回老家古縣探望80多歲的母親,大哥罵他:“一個開車的,有啥忙頭?”他只能賠著笑臉取得家人的諒解。

      “不論前一天加班多晚,第二天都正常上班;每次有出車任務,都要提前20分鐘到達出發(fā)地點,這是我多年來對自己的要求。

      干就要干好,做一個讓大家信賴的人?!惫⒈髸r刻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。

       

      記者 李衛(wèi)紅

           

      責任編輯:秦芳媛

      版權聲明:凡臨汾日報、臨汾日報晚報版、臨汾新聞網(wǎng)刊載及發(fā)布的各類稿件,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,任何媒體、網(wǎng)站或自媒不得轉載發(fā)布。若有違者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