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是上世紀70年代的貼畫;那是1976年的山西日報、光明日報……現(xiàn)在,來我這里看書的人越來越多,前段時間,不少學生利用寒假都來看學習資料?!?月21日,在古縣城關鎮(zhèn)張才村一孔50余平方米的土窯洞內,64歲的農民張玉貴指著自己多年來的收藏品及書籍,向記者一一介紹起來。
為了更好地發(fā)揮農民自辦“農家書屋”的作用,進一步保護農民個人收藏的文化資源,推進書香型社會創(chuàng)建進程,2010年,古縣文廣新局將省文化廳撥付的5萬元轉移支付資金投入到“金玉書莊”的維修改造上,為書屋更新了書架、展臺、閱覽桌等設施,對保存的珍貴資料進行了保護性的裝裱、整理,對原來的土窯洞進行了防潮、防鼠、通風、亮化改造,使原來破舊潮濕的農民書屋舊貌換新顏。
“農家書屋”工程,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性工程,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方面,是深受農民歡迎的一項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。自2008年全省啟動“農家書屋”工程建設以來,古縣縣委、縣政府本著“以人為本”的精神,積極謀劃,精心運作,在臨汾市率先實現(xiàn)了縣、鄉(xiāng)、村三級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全覆蓋,文化體育配套項目全覆蓋,群眾性文體活動全覆蓋。目前,該縣111個行政村的“農家書屋”已全部建成,并列入到省新聞出版局的補助范圍,縣委、縣政府及時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措施,保證每個“農家書屋”補助3000元的報刊征訂費。
“農家書屋”建立起來了,如何使陣地發(fā)揮作用?該縣成立了由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任組長、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、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“農家書屋”工程領導小組,并責成一名副局長和縣圖書館館長負責抓好日常工作。根據(jù)當?shù)貙嶋H,該縣又出臺了專門的《古縣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實施方案》,下發(fā)至各鄉(xiāng)鎮(zhèn)及行政村,各職能部門和鄉(xiāng)鎮(zhèn)相互協(xié)調,多次召開聯(lián)席會議研究“農家書屋”專項工作,從而形成了“農家書屋”建設領導重視、保障有力的良好格局。
“農家書屋”能否吸引農民,關鍵在于出版物能否符合農民的需求。為了真正發(fā)揮“農家書屋”的作用,該縣一是把上級配送的圖書,統(tǒng)一由縣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重新分裝,進行下發(fā),并對所有新建“農家書屋”實行圖書統(tǒng)一分類指導上架,做到“農家書屋”里的全部圖書,嚴格按照圖書目錄進行分類管理,做到科學分類,方便借閱。二是通過召開會議、發(fā)放征求意見表等形式,了解目前引導農民致富,備受農民喜愛的科普、種養(yǎng)加、勞動技能等方面的書籍,由縣政府統(tǒng)一采購部分圖書,充實現(xiàn)有的“農家書屋”。三是加強宣傳和推介。各村通過黨員組織生活會、村民組長會和海報等形式進行宣傳,廣而告之,引導農民走進“農家書屋”。四是與文化共享工程、農村黨員遠程教育等項目進行配套建設,資源共享,既節(jié)省了人力物力,又豐富了資源和服務項目。
為克服重建設、輕管理、輕使用的現(xiàn)象,該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機制。一是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。由縣文廣新局統(tǒng)一制作并頒發(fā)“農家書屋”銅牌,制定統(tǒng)一的“農家書屋”管理制度、借閱登記制度、閱覽制度等,全部下發(fā)到各“農家書屋”并統(tǒng)一上墻,使“農家書屋”的管理步入科學化、制度化、規(guī)范化軌道。二是實行了管理員培訓輔導制度。該縣一方面組織縣圖書館專業(yè)人員上門培訓輔導圖書排序上架管理、圖書證的辦理、借閱登記等業(yè)務知識。另一方面,請“農家書屋”圖書管理員輪流到圖書館實習鍛煉,以更直接、更系統(tǒng)地了解掌握圖書分類、編目、科學管理流程等,提高圖書管理、服務水平。三是營造讀書氛圍。統(tǒng)一制定“農家書屋”開館時間,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5時為開館時間。四是堅持巡查服務制度。書屋建成伊始,縣圖書館堅持每季度巡查一次,確保書屋正常開放。五是建立了書屋服務情況季報制度??h圖書館每季度收集一次書屋的閱覽人次、圖書流通冊次、開展讀書活動情況等,切實促進了“農家書屋”的有效使用。
興趣在于培養(yǎng)。如何保持“農村書屋”對老百姓的長久吸引力?古縣縣委、縣政府加大宣傳力度,特別是自2011年全縣開展書香型社會創(chuàng)建活動以來,廣大農村以創(chuàng)建書香型鄉(xiāng)村為主,采用專題講座、心得交流、典型示范等多種形式的農民讀書活動,培養(yǎng)農民群眾愛讀書、讀好書的習慣,使“農家書屋”切實服務“三農”、方便農民,成為了農村的“文化大課堂”。在去年開展“全民讀書周活動”期間,由縣圖書館牽頭,各村圖書室共同參與,開展了古縣“全民讀書周活動”。同時,該縣結合各鄉(xiāng)鎮(zhèn)地域特點,以“農家書屋”為陣地,大力實施農民培訓工程,培育和塑造了一批新型農民。古陽鎮(zhèn)把核桃、大棚蔬菜種植等特色產業(yè)栽培和管理作為培訓重點;舊縣鎮(zhèn)、永樂鄉(xiāng)把小雜糧優(yōu)質種植作為培訓主攻方向,真正做到了充分發(fā)揮地域優(yōu)勢,以地施材,以人施教。
文化給力,文化惠民。“農家書屋”讀書活動的蓬勃開展,極大地豐富了古縣農民群眾的文化精神生活,提高了農民朋友的整體素質,加速了縣域經濟的發(fā)展。近兩年來,該縣經濟社會發(fā)展始終保持著迅猛的勢頭,特別是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有了大幅增加,這正是農民專業(yè)化生產水平和綜合素質提高的根本體現(xiàn),也是“農家書屋”這一文化陣地發(fā)揮其基礎作用的重要結果。(本報記者 楊琦)
【責任編輯: 高卓然】
責任編輯:臨汾新聞網編輯
上一篇: 隰縣慶“三八”活動精彩紛呈
下一篇: 邁向新征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