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2日,央視午間新聞播報:截至當日11時,道路擁堵仍然是雅安震區(qū)救援救災的最大障礙。盡管21日,前方指揮部已對災區(qū)道路實行管控,但仍有不少車輛和志愿者涌入,造成交通堵塞,救援不暢。
我們理解志愿者趨之若鶩的愛心,我們理解尋親者杳無音訊的焦灼……我們也不應苛責這一份份善念和親情,但善舉不僅需要一顆愛心,更需要智慧。從汶川到雅安,曾經,我們驚慌失措,如今,我們應該學會冷靜克制。
“高效、科學、人文?!睂Υ舜翁J山救援,連日來,社會各界給予了如此評價:從汶川到蘆山,中國應急救援體系更趨成熟,盡管還有很多細節(jié)有待完善,但人們已經看到了更加快速集結、更加文明有序的中國力量。
微博上傳遞的各種震后自救常識,為災區(qū)人們所關注和記憶;騰訊、360、搜狐等網站搭建的平臺,成為尋找災區(qū)親友的重要力量;人們呼吁,高速公路盡快停止收費以加速救援物資運輸;百姓建議,醫(yī)院應免費治療,政府機構等公共事業(yè)機關應開放辦公地點接待災民……從5年前哀嘆個體生命的脆弱,到5年后的今天,我們懂得了如何依靠一個成熟的社會系統(tǒng)去挽救生命。當看到救災物資和救援車隊受堵時,人們也在反思中發(fā)出呼吁:“不要盲目趕赴災區(qū),造成交通擁堵,而應該給救災救援、生命救援留下通暢的通道”,“如果不是緊急事情,不要往災區(qū)打電話,將通暢的通信留給救災應急。”經歷了汶川地震的災難,我們看到的是具有更多社會責任感的民眾,及越來越科學、理智、成熟的抗災心態(tài)和方式。“堅強與溫情并存”,有人這樣形容此次災后人們的心境。
災難來臨,我們無法阻止,但是,災難同樣無法阻止愛心的傳遞和真情的蔓延。守望也是一種力量,救災不一定要到現場。如果你想獻出一份愛心,各地紅十字會、慈善機構已開通捐款賬戶,你可以在家門口捐款捐物;如果你想在網上參與地震災情傳播討論,可以轉發(fā)一條條正能量消息,為災區(qū)默默祈禱……讓愛心更有序,這樣救援才會更快捷,讓我們在人性的溫情和美好中,守望相助,共渡難關。(曉琳)
責任編輯:李甲
上一篇: 裝修那些事兒
下一篇: 別讓“中國式”給過馬路蒙羞